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栏目 > 智汇职教 >

张立新:我国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回顾与前瞻(上)

2017-02-17 10:51:13 中国培训公众微信号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职业,是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而从事的社会性工作类别。职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完成好工作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综合,是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和从事创业创新活动的基础。

  职业,是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而从事的社会性工作类别。职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完成好工作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综合,是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和从事创业创新活动的基础。职业能力建设,则是与培养、发展、评价劳动者的职业能力,激发劳动者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和动力紧密相关的一系列活动。建国以来,我国职业能力建设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一直是国家劳动部门,其称谓数次变化,主要历经了劳动力调配司、技工培训司、技工培训局、培训就业局、培训司、职业技能开发司、培训就业司,2008年,中央将原人事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建成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也随之设立,其主要职责是统筹建立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职业技能资格制度,构建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体系,发展技工教育,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等。


  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
 
  一、正确认识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加强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是培养技能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措施。
 
  党的十八大把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建设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者、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者和技术技能的重要传承者。
 
  (二)加强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是解决就业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的根本举措。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2014年底人口总量约13.7亿,劳动年龄人口9.16亿,预计到2030年之前,劳动力规模都将保持在8亿人以上,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就业总量压力将长期存在。近年来,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的水平,技工紧缺现象逐步从东部沿海扩散至中西部地区,从季节性演变为经常性。无论是解决就业总量矛盾,还是结构性矛盾,都需要广泛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三)加强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是转方式和调结构。一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经济发展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从主要靠拼资源、拼环境、拼廉价劳动力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科技进步、管理创新等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产业结构调整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着力点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2014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8332亿元、27139亿元和30673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9.2%、42.6%和48.2%。
 
  (四)加强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是许多国家支持企业提高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和有效改善民生的通行做法。
 
  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把职业能力建设作为重振制造业、助推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经济复苏的重要手段,纷纷制定了促进职业能力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国家战略。一些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健全的职业能力建设法律体系,如英国的《就业和培训法》、日本的《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韩国的《职业技能开发法》等都从法律层面提供了保障。
 
  二、近年来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基本经验
 
  职业能力建设司组建以来,在部党组的坚强领导和职业能力建设系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紧紧围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工作进展,为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主要成果。
 
  一是初步建立了职业能力建设政策体系,共四大类10多项。
 
  主要政策构筑起职业能力建设基本政策框架,为新时期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比如《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通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关于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管理办法》、《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清理规范各类职业资格相关活动的通知》、《关于做好十二五期间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意见》、《世界技能大赛参赛管理暂行办法》、《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等。
 
  二是推动职业能力项目建设和活动开展。
 
  1.启动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2011年,根据我部与财政部制定下发的《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确定实施技师培训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等3个项目。
 
  (1)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2020年底前,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1200个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其中,2015年底前国家重点支持4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平均每年80个左右),中央财政对每个基地给予50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主要用于购置实训设备、完善培训基础设施、聘用指导教师、加强师资培训、开发课程、开展与教学有关的科研活动等。目前已经完成400个。
 
  (2)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鼓励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充分发挥生产、服务一线优秀高技能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依托其所在单位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他们开展相关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等活动创造条件。其中,到2020年底建成3000个左右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中央重点支持建设1000个(平均每年100个左右),中央财政对每个工作室给予10万元一次性补贴,主要用于培训用品购置、技能交流推广等费用。目前已经建设500个。
 
  (3)技师培训项目。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作用,加快培养一批具有较深专业理论知识和精湛技艺技能的技师和高级技师。从2011年到2020年,全国新培养350万名技师和100万名高级技师,使技师和高级技师总量达到1000万人。其中,国家拟重点支持50万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行业(领域)高级技师培训(平均每年5万名左右)。具体培训补贴标准由地方政府确定。补贴资金由政府和企业(单位)共同负担,政府负担的补贴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中央财政通过就业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对地方给予适当补助(技师每人需中央财政补助6000元,高级技师每人需8000元),占50%左右。
 
  2.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实施技工院校建设项目。
 
  (1)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从2005年起,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建设项目资金每所院校800万元,主要用于教学、实训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实训设备购置。项目实施以来,每年70多所、共有800余所技工院校获得该项目支持,中央财政投入资金近40亿元。
 
  (2)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校建设计划。从2011年起,财政部会同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校建设计划。重点支持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平均支持每所学校项目资金100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教育教学内容改革、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规范化管理。中央专项资金用于硬件支出比例不超过中央财政投入项目资金总额的20%;单位设备资金总值不超过20万元。全国每年60余所、共有183所技工院校获得该项目支持。
 
  另外,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中技工院校占了绝大多数。技工院校3个建设项目,累计对1200余所技工院校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如果考虑重复支持因素(同一所学校获得2个以上项目支持),全国1/3的技工学校得到了资金支持。
 
  3.组织开展职业培训相关活动。
 
  (1)春潮行动。为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我部于2014年3月制定出台了《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思路、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旨在提升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其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促进国家新型城镇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截至目前,我国共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1069万人次,其中就业技能培训653万人次,培训就业率为71.2%;岗位技能提升培训317.6万人次;创业培训98.6万人次,培训就业率为49.6%。
 
  (2)百家城市技能振兴专项活动。2013年以来,我部启动实施了百城技能振兴专项活动,在全国范围选拔了百家工作基础好、推动力度大的城市,指导其开展技能振兴专项活动,确定了实现“三个率先”的工作目标,即率先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率先建立培养体系完善、考核评价科学、激励保障健全的工作机制;率先建设高水平的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综合示范区。在活动开展中,各城市创新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培训资源、提升培训能力、推进公共实训服务,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3)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行动。依托技工院校及优质培训机构,面向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促进技能就业、素质就业。踪调查显示,按技能就业的学生比一般就业学生月工资平均高600元左右。
 
  三是推进职业能力建设改革创新工作。
 
  1.启动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
 
  为探索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启动了15个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试点院校扩大到133个。打破了职业教育传统的公共课+专业理论+实习“三段论”的学科式教学模式,把深化工学一体的教学改革作为主攻方向,实行教学方式上的理实一体化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课程方式上的工学一体化即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教育模式上的能岗一体化即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主要内容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任务,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学习技能和知识的顺序,将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
 
  2.创新激励表彰和竞赛机制。
 
  为扩大技能人才社会影响,我们不断创新激励表彰和竞赛机制。每两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表彰3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300名“全国技术能手”和100家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和80名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个人。自2008年起,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范围,目前,共有1772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近年来,全国各类技能竞赛和企业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蓬勃开展,对整体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10月我国加入世界技能组织后,分别于2011年、2013年参加了第41届、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累计取得2枚银牌、3枚铜牌和18个优胜奖的良好成绩。特别是今年8月,我国第三次组团参加了在巴西圣保罗举行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了5枚金牌、6枚银牌、4枚铜牌和11个优胜奖的优异成绩,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创造了我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的最好成绩,金牌榜和总平均分均名列第三位,为祖国和人民赢得荣誉。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亲切接见了中国代表团成员并与他们座谈,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视和对技能人才的关心。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世界技能大赛为龙头,以国内技能竞赛为主体,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为基础,世界技能大赛与国内技能竞赛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技能竞赛体系。新部成立以来,通过国家级竞赛和世界技能大赛,促使一大批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其中1781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并晋升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
 
  四是加强职业能力建设基础性工作。
 
  我部修订出台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这次修订以“工作性质相似性”为主,辅之“技能水平相似性”的职业分类原则,修订后的大典共有1481个职业,减少了547个职业。开发和修订了1075个职业技能标准,启用了389个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印发《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技术规程》。积极做好减少职业资格许可认定工作。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由国务院发布决定,分四批取消211项职业资格许可认定事项,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94项(准入类职业资格34项、水平评价类60项),技能人员职业资格117项(准入类职业资格1项、水平评价类116项),今年底前将再取消一批职业资格事项。累计开发3000余种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材。每年举办骨干技工院校校长和一体化师资培训,每年培训100余名校长和800余名教师。创建“技能中国”、“走基层、技校行”等宣传品牌,与央视合作开办“中国大能手”栏目,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开设“技能中国”微信公众号,在劳动保障报开设职业能力建设专版,大力宣传国家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弘扬工匠精神,树立职业英雄,在社会上形成了广泛关注和支持技能人才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基本经验。
 
  一是必须坚持以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中心。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高技能人才,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操作技能,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和优秀代表,是创新技术技能、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力量,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要紧密围绕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这一中心工作,不断完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环节的政策措施,努力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技能人才队伍。
 
  二是必须坚持服务就业的导向。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关系亿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对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训是就业之基,大力加强职业培训,是促进就业最积极、最有效的措施。就业工作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第一位工作和首要任务,职业能力建设工作作为我部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和就业工作重心的转移及时作出调整。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提高就业质量、实现素质就业最积极、最有效的措施,是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举措。
 
  三是必须坚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能力建设工作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大力提升劳动者,特别是企业职工的职业技能水平,既是支撑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的题中之义,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因素。
 
  四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的本质是突破,突破就得打破思维定势;创新的核心是“新”,创新或者是结构、性能和外部特征的变革,或者是内容的丰富和完善,总之要破旧立新。在新形势下,职业能力建设工作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不坚持改革创新就不能适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心工作需要,就可能失去自身工作的位置。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提高改革创新能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开创职业能力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五是必须加强沟通协调。职业能力建设工作点多、线长、面广、事多、事杂、事难,职责非常重要,任务异常繁重,工作面临很多困难,又常常处于弱势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职业能力建设部门对外注重加强与发改、财政、教育、法制等有关部门、各级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技工院校的沟通与联系,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对内加强与就业、人力资源市场、专技、农民工等单位的协调与合作,整合人社部门职能总体优势,共同推动职业能力建设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六是必须具备担当意识,勇于攻坚克难。职业能力建设工作难点多,比如:技能人才社会观念落后和社会待遇低、技工院校招生难和教师学生待遇低、职业资格利益固化问题、技能竞赛质量标准问题、职业培训质量不高和财政投入不足等。这些都要求我们要敢于担当,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探求职业能力建设工作难点问题的解决办法。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锲而不舍,不等不靠,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以点带面,以局部突破引领整体推进。要充分发挥部里的统筹协调作用,充分调动和激发各级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