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栏目 > 智汇职教 >

传承墨子工匠精神 涵养高职文化自信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育人培养现代幸福工匠探析

2017-04-11 10:37:18 中国校长网 夏伟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大学核心的精神和灵魂。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是青年人德行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的极佳介质,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精神和文化理念的打造,也是文化育人的过程,青年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追逐梦想、散发活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大学核心的精神和灵魂。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是青年人德行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的极佳介质,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精神和文化理念的打造,也是文化育人的过程,青年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追逐梦想、散发活力。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和职业教育的较高层次,高职教育同样具有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功能,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还存在着文化育人缺失的现象,偏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大学文化传承的功能,造成学生只掌握专业技能而缺乏文化素养的局面。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上,文化育人、文化建设正是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有必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文化育人的力度,保证文化育人的质量能够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工匠精神是民族素质的重要内容,一直流淌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支撑着我国五千年的科技文明历程。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同时,“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也将培养工匠精神提升到了国家层面。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与企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紧密关联的教育类型,重塑工匠精神自然离不开职业教育。眼下,一些职业院校不够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迫切需要尽快补上短板,走出过于重视技能传授而忽视文化教育的职业素养培育误区,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扎根,进而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生“蝴蝶效应”。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理应承担培养工匠精神的教育责任,为国家战略和社会需要培育现代工匠。
 
  现代工匠精神表现为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精益求精的制造精神、至善至美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缺失的根源是工匠文化的缺失,重塑工匠精神,就需要建立支撑工匠精神的价值文化和制度文化。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就诞生了墨子这样的世界级别工匠,墨子思想中极具特色的就是理性、逻辑和工程师精神,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文化根基,这与我们如今提倡的工匠精神何其相似。因此,大力弘扬墨子的工匠精神,是筑牢高职教育文化根基、树立高职教育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之一。为此,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借古鉴今,创新性地把墨子思想作为学校培育工匠精神的文化基础,努力培养智慧型、国际化的现代幸福工匠。
 
  借古——墨子思想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文化根基
 
  在我国,工匠精神源远流长,一部中华文明史凝聚着历朝历代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我国就诞生了墨子这样的世界级别的工匠,他讲求效用的实践精神与充满光热的人道主义关怀,穿越时空,今日依然受用。
 
  1.墨子思想闪耀着工匠精神的光辉
 
  墨家思想中极具特色的就是理性、逻辑和工程师精神,墨子本人就是一位很好的机械师,他既能设计也能制造机械,还探索了很多力学和机械设计原理,率先提出机械设计三大定律,以规范机械师的设计标准,而且墨家的工程师精神,也是诸子百家中独有的。毛泽东在评点古今人物时,就认为“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是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自从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后,工匠精神就成为了当前社会讨论的热点。香港墨教协会会长黄蕉风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谈论的“工匠精神”,之所以谓“再提出”,乃是国史并非缺乏“工匠精神”,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代,就曾诞生鲁班和墨子两位世界级别工匠,因此工匠精神实为古老的“班墨精神”,新时代的工匠,自应兼具鲁班的精湛技艺和审美志趣,以及墨子讲求效用的实践精神与充满光热的人道主义关怀。
 
  墨学大家孙中原在《墨学七讲》中指出:墨子既是经验家又是技术家,既是工匠又是大匠师。一般工匠敏于动作,而大匠师的墨子,善于总结理论,是理论家,所以他更有智慧。就工匠的“敏于动作”而言,墨子能制作木鸢、车辖和守城器械,其木工技艺之高超,与鲁班不相上下;就“理论家”而言,墨论、墨守及墨子后学所演绎的《墨经》,充分展现了墨子在物理学、化学、逻辑学等各科知识上所达到的那个特定时代极高的认识水平。《墨经》以及该时期一同出现的《考工记》《月令》《山海经》《禹贡》等,已成为中国古代科技体系奠基的标志。
 
  2.墨子思想蕴含着职业教育的理念
 
  职业教育在我国并非是无本之源,可以说墨子是开创我国职业教育的鼻祖,其教育思想蕴含着职业教育的理念。在政治理想上,墨子提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建设一个人人平等、人人互助的“兼爱”社会。
 
  墨子对教育的极大贡献,是打破了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的“有差等”的教育观念,使“有教无类”“人人可教”的大众教育成为可能。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墨子提出培养“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兼士”主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风范、严格的纪律规范、能言善辩的辩论技能和广博熟练的知识技能。在教育内容上,墨子重视分科教育,他的“谈辩”“说书”“从事”的教育分类,实际上即是文、理、军、农、工的分科教育。在《墨子·经说上》中,“知,闻、说、亲。”即把知识分为闻知、说知、亲知三种。闻知是得自传授的知识,它又分“亲闻”和“传闻”两种;说知是由推理、辩论得来的知识,它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亲知是亲身观察、实践所得直接经验的知识。因此墨子在教学方法上,非常重视实践,强调创新能力,建立了主动施教、力行实践、正确评估的教育模式,其“不扣必鸣”“述而且作”“志功合一”的有关教育论述,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都具有深远意义,特别是与孔子的“述而不作”不同,他强调“述而且作”,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从现在看来,墨子是战国时代工匠与知识分子的结合体,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大众教育家。墨子的教育实践不但总结出了一整套职业教育的经验,也为提高全民素质、推进社会的进步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鉴今——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一度成为低质价廉的代名词,模仿、造假、偷工减料等有违工匠精神的事情令人痛心。为何新时期我们反而匮乏工匠和工匠精神?除了短缺经济、卖方市场等原因之外,其根源还是没有工匠文化作为支撑。长期以来,我国受“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思想的影响,缺失了整个社会鼓励工匠精神的文化。在世俗上,存在着对工匠根深蒂固的偏见,简单地视工匠为一线体力劳动者,认为从事此类工作缺乏职业地位和荣耀感。没有建立起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体系,也就无法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无法从一个制造大国顺利地走向全球制造强国。因此,重塑工匠精神的前提是重构工匠文化,在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进程中,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1.敬业精神:甘于奉献
 
  传统工匠,不管是官匠还是民匠,都属于底层劳动人民,他们都具有爱岗敬业、兢兢业业的美德。工匠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尽心尽力、遵守职业道德。只有爱岗敬业的人,对事业和人生怀敬畏之心的人,才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不断钻研学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有可能为社会做出崇高而伟大的贡献。
 
  2.实践精神:知行合一
 
  工匠从学徒时起,就需要尽可能多地“知”,除了要向师傅学习各种工具的使用和操练技术环节中的关键窍门外,还需要在平日自己操持技术时,对师傅所授的技艺心得不断加以揣摩和领悟;在“行”方面,工匠不仅需要对自己所制器物进行反复比较、总结,以期加以改进,还需要大胆实践自己的设计理念,勇于突破前辈的发明创造。可以说,“知”“行”的结合程度,是影响工匠技艺造诣高低的最直接因素。
 
  3.制造精神:精益求精
 
  工匠制造器物主要是凭借其技艺,按照近乎严苛的技术标准和近乎挑剔的审美标准,不计劳作成本地追求每件产品的精益求精。“工匠精神”是严谨、一丝不苟的,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交货。
 
  4.创新精神:至善至美
 
  创新精神是工匠精神的灵魂所在。工匠精神是至善至美、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不断完善使用的材料、完善设计和生产流程。工匠根据自己长期的技术实践经验和对技术方法的思考,对前人改装可利用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或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创造财富。
 
  在新时期,弘扬工匠精神也不再只是手工业者、产业工人的职业追求,而是作为普通工作者的普世价值追求,是甘于每一个平凡工作岗位的精神,体现的是平凡的价值取向。
 
  创新——顺德职院培育工匠精神造就幸福工匠的实践
 
  1.研究学习墨子思想,凝练校训
 
  2015年4月,学校成立了有校办、党委宣传部、发展规划处、高职教育研究所、人文社科学院等部门有关人员参加的学习小组,开展墨子思想学习研究活动。组织了“文化素质教育特色项目”研究活动,通过项目形式加强对墨子思想的研究。积极对外学习交流。2015年10月,学校组织到山东滕州中国墨子学会学习交流,参观墨子纪念馆、鲁班纪念馆。2016年7月,学校组织参加在山东滕州举办的第十一届国际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向会议提交论文2篇,在分组讨论会上,介绍了对墨子思想的研究情况,引起了与会代表的良好反响。加强校内宣讲教育。2016年5月,邀请中国墨子学会专家来校作“墨子思想与职业教育发展”座谈会和报告会。已在《文化育人》等杂志上发表“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启示”等论文。通过学习研究交流,对博大精深的墨子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更坚定了学校传承弘扬墨子思想的决心和信心。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精神的高度凝练,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代表着学校的文化追求和精神风貌。学校经历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确立校训时机成熟。通过对墨子思想的研究学习,结合学校办学实践,把“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十二字作为校训。“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出自《墨子·尚贤》篇,即“德行敦厚、言谈雄辩、道术博深”。就是要求全体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员工道德品质高尚、行为举止高雅、素质修养良好,精通事物规律、熟练技术技能、理论联系实践,善于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总结表达。
 
  进一步来说,这十二字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极高的概括性和极严密的逻辑性。“厚乎德行”是前提,“博乎道术”是基础,“辩乎言谈”是体现,只有“博乎道术”,才能有信心“辩乎言谈”。“德行”除指道德品行之外,还指个人的道德行为必须符合正义的要求。墨子多处强调“行”的价值。如《经上》:“行,为也。”“行”即“道德的实践”,“为”即不断地做事。“道”既是通向目的地的途径,也是一种方向和思想的指引;而“术”,则更多地侧重于可操作的技术层面。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就是强调他们要有很强的操作之“术”。“道术”是一种思想与方法的结合,是学识与能力的统一。“言谈”是墨子对人言说的一种能力要求。他强调要揣曲直、决嫌疑、处利害,同时,“言谈”还要求要有逻辑性。可以说,“言谈”展现为个人的内在才情、思辨能力和外在魅力。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智慧型、国际化的现代幸福工匠
 
  根据办学定位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把人才培养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智慧型、国际化的现代幸福工匠。
 
  (1)培养智慧型工匠人才
 
  我国制造向智能制造发展。智能化制造的“智”是信息化、数字化,“能”是精益制造的能力,智能化制造最关键的是智慧人才的培养。
 
  学校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优化信息化应用与服务环境。推进智慧云平台及优化项目、数据中心扩容项目、学生全生命周期管理、实训室统一管理平台、实训室项目及网络安全等项目的建设工作。采用先进的校园管理ERP套装软件,加快实现学校架构管理、培养方案管理、学籍管理、排选课管理、学生财务管理、成绩管理、授课管理、排程管理、教材管理、师生自助服务等涉及学生全生命周期的关键流程,重构学校核心业务的管理体系。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革传统教育方式,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育管理方式和工作推进机制的创新。创建智能化的教育信息生态环境,提升教师善用技术、善用资源、善于教学、善于评价的信息化能力。
 
  创建智能化学习生态,使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生活,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便捷获取更适切的个性化学习服务,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主体、个性化多样化智能化的泛在学习和终身学习。努力培养适应“互联网+”和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具有较高思维品质、较强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智慧型人才。
 
  (2)校企合作培养国际化工匠人才
 
  “一带一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战略,涉及外交、金融、投资、贸易等多个领域。这使得培养“多层次、国际化”人才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熟悉国际惯例,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国际化人才,是当下亟待解决的任务。
 
  2013年起,连续4年,学校共65名烹饪与营养专业、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赴马来西亚UCSI大学进行交换生学习。交换学习项目推动了学校国际化办学发展,使参与的学生语言、专业技能得到了全面提升,拓展了国际化视野。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中国跨国企业和教育资源也走出国门。学校与中国联塑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合作成立“顺大—联塑学院”,为跨国企业培养设计、涂装、贸易服务等技术技能人才,中国联塑集团将优先派往澳大利亚、泰国、美国、加拿大、迪拜等国家从事相关专业工作。“顺大—联塑学院”的成立为实现中国企业技术人才培养本地化和开拓国外市场做出积极贡献。
 
  (3)学校的使命是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幸福工匠
 
  学校注重仪式教育,重视毕业典礼工作,在2015年、2016年的毕业典礼上,学校分别以“应时代召唤,树工匠精神,创美好未来”“坚定理想,勇于创新,做幸福的现代工匠”勉励毕业生。追求幸福是人生奋斗的动力之源,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幸福工匠。在现代社会,工匠的核心不是“制作”什么,而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生命态度,其价值在于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至善至美,对匠心、精品的坚守和追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霍华德金森教授在《幸福的密码》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学校希望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心无旁骛、淡定宁静、坚守匠心、脚踏实地,做一名幸福的现代工匠。
 
  3.打造工匠文化,优化工匠生态
 
  打造校园文化环境,必须有一套系统的构思,尤其要注重形成完整的育人链。顺德职院经过十七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以校门、智慧门、日景为中轴线、并向两边自然延伸的系列校园文化景点。但这些景点多属于自然景观,还缺乏人的要素的融入。因此,在文化景观建设中,已请入墨子像,还将把鲁班像、黄道婆像、爱迪生像等国内外一批重要能工巧匠的雕像请进校园,建成一个具有巨大影响的能工巧匠的特色雕塑艺术长廊,让学生在环境浸染中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国现代高职教育发展历史只有30多年,高职教育的文化尚未形成。但我们必须认识到,高职教育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树立文化自觉、自尊与自信。而且,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地注重传承、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并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当的现代转换,使之成为今天学校办学的文化资源,才能筑牢高职教育的文化根基,涵养高职教育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