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栏目 > 智汇职教 >

李凤:厘清产教融合的模式

2020-06-23 12:15:16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产教融合是我国推动教育综合改革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国家层面围绕产教融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从引导高校内部转型发展到企业端发力,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行业和城市建设试点。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把国家政策意图转变为具体政策行动,从政策体系、规划指导、经费投入、平台搭建、中介设立、条件保障、监督管理等方面,保证国家政策的落地生根。地方本科高校在政策牵引和支持下先行先试,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产教融合典型模式。笔者对几种模式进行系统性总结,以期对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工作有所借鉴

  以联盟化搭建产教融合链条。
 
  产教融合联盟是地方政府根据区域重点产业打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选取对应产业链中核心学科专业、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强的高校、科研机构,联合位于产业链上下游中行业龙头企业、职业学校、其他高校共同组建,带动中小企业参与,由行业主管部门指导,推行实体化运作,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技术研发等方面形成协同共建、成果共享、创新共赢的产教融合组织载体。此类联盟是打通学科链—专业链—产业链的有效载体,具有两个显著特征:
 
  一是“强政府”特性。地方政府同步规划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为需求,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通过投入性政策措施为产教融合联盟提供先行动力,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二是“链条式”特征。对接政府战略需求的产业链,形成一定数量内在关联的学科专业链,快速聚集教育与产业要素和资源,形成学科专业建设合力,确定前瞻性研发方向,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和有效性。
 
  以混合制推动共建共享。
 
  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是在地方政府主导下,企业以资本、技术、知识等要素依法参与高校内部二级学院合作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和义务。此类二级学院试点,具有三个显著特征。
 
  一是投资主体多元化。不同属性、不同来源的产权主体通过合资合作、参股控股等方式,在高校二级学院内部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产权配置结构化。投资主体通常采用合同契约形式,明确多方产权关系和利益分配办法,实现“存量共享、增量分享”。
 
  二是实行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在治理结构上实行“三会一理制度”(即股东大会、董事会或理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其中,董事会(理事会)享有决策权,监事会享有监督权,经理享有执行权,各方权利义务由章程予以明确实施协同办学。
 
  三是享有更多办学自主权。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作为学校的办学“特区”,在人、财、物、事等方面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允许自主设置内部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自主选聘教职员工,确定内部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办学活力。针对在校编制内的教师和独立法人实体聘用的专职从教人员,实行“一院两制”人事管理体制。
 
  以“双院制”实现融合共生。
 
  “双院制”模式是实体专业学院+虚拟产业学院融合共生的模式。该模式具有三个显著特征:
 
  一是以实体专业学院为依托。产业学院的学科专业设置、理论型教师、基础课程教学与实验室、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等都依托专业学院,以二次招生的形式,组建订单班或特色班。行业企业提供实务导师承担专业技能培养、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
 
  二是产业学院虚拟化运作。产业学院执行院长由专业学院相关领导担任,产业学院除教学外的其他日常职能与专业学院合署,其发展及考核也纳入专业学院规划范围。
 
  三是实行理事会管理模式。构建良好的专业学院和产业学院联动机制,实行理事会领导下院长负责制,促进产业学院有序规范发展。
 
  以研究院推动成果转化。
 
  产业技术研究院是由地方政府牵头,引导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与地方重点发展产业结合。具有三个显著特征:
 
  一是政府多重角色。政府是引导者、资助者、监督者、评估者和消费者,政府引导研发方向选择、研发战略制定,提供资金、设备、土地和房屋,定期开展绩效评估,同时作为技术和服务的购买者,提供纵向科研经费支持等。
 
  二是产科教协同。汇聚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投资机构和科技中介等各方资源开展协同创新,促进学科前沿技术发展、产业变革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及时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学生接触、参与学科最前沿、原创性实验实践活动,培养适应与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三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理事会(董事会)决策制和院长、所长、总经理负责制,根据法律法规和出资方协议制定章程,拥有独立经营管理权和人事管理权,依照章程管理运行。
 
  以“三园”融合构筑产教高地。
 
  “三园”融合是校园+研发园+产业园的模式。该模式的特征:
 
  一是区域良性互动。高校与所在区域内的技术研发中心、龙头企业形成创新网络,形成稳定的联结,相互协作、相互进化,实现技术转让、委托研究、联合攻关、人才联合培养与人才交流。
 
  二是人才协同培养。充分发挥产业园区里的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比较优势,共享科研设备实施、专家学者、前沿知识技术等资源,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三是实现研转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商品化、产业化,激发高校师生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提高知识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