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栏目 > 智汇职教 >

杨志强:以雄安新区非遗艺术为载体开展普职融通教学的思考

2020-06-25 21:46:55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雄安新区的设立给雄安三县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在这种新的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雄安新区的非遗艺术保护和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雄安非遗文化,作为构成雄安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区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自信的基础。

  雄安新区的设立给雄安三县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在这种新的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雄安新区的非遗艺术保护和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雄安非遗文化,作为构成雄安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区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自信的基础。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将雄安新区的非遗艺术传承与普职融通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从小了解家乡的文化艺术,爱家乡,记住乡愁。同时以非遗艺术为载体,开展综合实践课程,培养学生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为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提供一个平台。
 
  一、雄安新区的非遗艺术保护现状
 
  雄安新区文化积淀深厚,一批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新区文化发展的宝贵财富。据统计,在雄安三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213项,其中包括雄县古乐、雄县鹰爪翻子拳、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安新芦苇画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雄安三县历史的重要载体,而且也是雄安三县文化的重要组成,它们体现了雄安人民特有的思维方式、文化意识、精神价值等。随着雄安新区建设的推进,非遗文化面临了生存环境变迁、传承人断代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问题。一些非遗项目或散落民间,或未能发掘。近些年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更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或开办加工作坊,他们对当地非遗艺术接触少、认知低。由于年轻人不喜好或没时间,造成一些年龄偏大的非遗传承人很难找到合适的接班人,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预计十几年后这里的一部分非遗艺术将要失传,这对于雄安新区乃至国家的文化传承将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非遗艺术融入普职融通教学的思路
 
  为了更好地将非遗艺术传承和发展,同时在普职融通方面进行有效探索,将非遗艺术与中小学的综合实践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普职融通教育,这样既可以将非遗艺术传承并发扬光大,又可以为普职融通提供很好的素材。
 
  在雄安三县可以以部分非遗艺术为项目载体,开展普职融通教学。让安新芦苇画、安新面塑、雄州黑陶等非遗艺术走进中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课,开展普职融通教育。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拓展了课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学生接触、了解非遗艺术和技能,从小就给他种下了一颗种子,然后萌芽,再壮大,为雄安的非遗艺术的普及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了培养非遗艺术传承人,我们需要在中小学中将非遗艺术进行普及,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强大的技术基础,然后不断地发现优秀者,从而进一步指导培养。
 
  另一方面,我们对中小学进行普职融通教育,学什么呢?如若搞一些离我们比较远、水土不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项目,还不如就地取材,挖掘身边的技术,进行特色创新发展。例如,针对安新芦苇画艺术进行普职融通教育,从芦苇的生长环境、芦苇的特质,所需的美术功底、做画时的加工工序等进行学习。雄安三县的学生对芦苇并不陌生,甚至一部分学生经常接触,将身边的材料做成艺术品,他们会非常熟悉并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创作的能动力。所以说,我们进行普职融通教育要依托当地的文化资源和良好的发展产业,促进当地的经济和文化进一步发展。
 
  三、非遗艺术进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由于雄安三县的非遗艺术内容比较复杂,老师们一般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所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先让学生初步了解非遗艺术,然后在合适的条件下,再让学生按照流程进行实操。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下更多的搜集相关资料并录制视频,利用图片展示,借助视频说明步骤,更加直观生动的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产生兴趣后,就会主动去钻研,因此在入门的时候我们要依托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好的感知非遗艺术。
 
  (二)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
 
  1、开展专题讲座
 
  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并现场展演。在现场让学生与非遗传承人零距离交流沟通,学生会更加喜爱这些非遗艺术,通过非遗传承人的现场展演,学生会对艺术中的每个细节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如若再得到专家的亲自指点,对于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取向就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喜欢一个人,从而喜欢上了一门艺术,乃至以后就从事了相关的行业,这对普职融通教育来讲是一个有力的推动作用。
 
  2、开设非遗传承人工作室
 
  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设非遗传承人工作室,让非遗传承人与学校的老师们有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对于一项非遗艺术,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要想在中小学普及一门非遗艺术就需要先把基本技术教给老师,再由老师们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扩大非遗艺术的普及面,这也是培养更多非遗艺术接班人的重要一环。所以开设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搭建了传承人和老师们之间的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传承人和老师之间,老师和老师之间可以深入交流,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做了有力支撑。
 
  (三)创设非遗艺术社团
 
  为了更好的传承雄安三县众多非遗艺术,组织创设不同类别的非遗艺术社团,在传承艺术的同时,丰富学生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如音乐会社团和西河大鼓社团可以培养学生对地方音乐的兴趣;舞狮社团和武术社团可以提高学生对强身健体的意识;剪纸社团和木雕画社团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面塑社团和黑陶社团可以锻炼学生的捏雕技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社团学习,唱也好,舞也罢,通过实操,切身感受非遗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小小社团铺就了非遗艺术传承的大舞台。
 
  (四)开展课外调研活动
 
  为了更好的了解非遗艺术,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走访,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当地非遗艺术的文化氛围,了解非遗艺术生长及扎根并流传多年的环境,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及民俗习惯。俗话说:“高手在民间”,通过寻访老艺人,更多地了解相应艺术的发展历史及传承,搜集相关的艺术故事,学习不同的技艺手法,多层面、多角度的学习非遗艺术。让学生深入加工作坊,了解艺术品的生产过程,实际体验每一道工序,走进匠人生活,更好的理解“大国工匠”精神。
 
  在雄安新区以非遗艺术为载体开展普职融通教学,是对非遗艺术保护和传承的一条有效途径,将会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非遗艺术,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让这些非遗艺术在雄安新区的土地上永葆青春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旭, 荆伟伟.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的策略研究[J]. 理论观察, 2018, 000(004):117-119.
 
  [2]李咏梅.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J]. 艺术教育, 2015, 000(005):P.150-150.
 
  注:此文章为《基于雄安新区职业教育提升背景下中职学校普职融通课程实践的研究》成果。
 
(作者工作单位系河北省容城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