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大赛实战专家谈】白培章:以赛促教—升格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职业内核

2020-08-18 23:27:32 高职发展智库 责任编辑:刘莉
分享到:
2019年是职业教育战线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第一年,也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实施全新方案的第一年,还是大赛举办的第十年。十年来大赛不断探索,已成为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引擎和重要抓手,同时,大赛新方案也是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

  2019年是职业教育战线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第一年,也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实施全新方案的第一年,还是大赛举办的第十年。十年来大赛不断探索,已成为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引擎和重要抓手,同时,大赛新方案也是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


 
  随着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方案(征求意见稿)的公布,全国各省市纷纷启动本年度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方案,各中高职学校教师加班加点备赛。为了更好挥好大赛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引导价值和推进作用,“高职发展智库”特邀请最近三年两次参加了该赛事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济南职业学院副教授白培章老师,从“实战”的视角出发,分享他对职业教育教学的认识、参赛的心得,以助力职教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助力参赛教师在2020年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以赛促教-升格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职业内核
 
  白培章


 
  一、参加教学能力比赛的几点体会和对教学的思考
 
  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在探索中走过了十年,已经成为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它有力的促进了参赛教师的进步与成长,推进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回顾近年来我与大赛有关的经历,主要是这三年两次参赛的过程,我确实受益匪浅。应“高职发展智库”邀请,我结合个人经历,谈几点参赛的体会和对教学的认识,与职教同仁们分享。
 
  1.备赛的过程是参赛教师的教学理论进一步提升的过程
 
  教学理论知识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养,也是参赛教师对参赛作品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重要依据,还可能是现场答辩时被评委提出的具体问题。然而,在日常教学中很多参赛教师仅注重实践经验而缺少系统的、严谨的教学理论学习,导致作品问题突出。因此,参赛教师应对教学理论进一步学习研究。
 
  在教学理论的学习中,主要是对教学规律、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的学习。一些系统的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情景学习教学理论”等,也需要老师们具体研究学习,因为这些是决赛答辩时可能会被评委专家问及的相关内容。
 
  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研究学习理论,教师可以更好的理解学生、选用更适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指导学生更高效的学习,进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2.备赛的过程是参赛教师对职业教育类型特点深入理解的过程
 
  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并从七个方面提出了“职教20条”。“职教20条”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成为了新时代职教改革创新的重要依据,为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提供了具体努力方向,也是最新教学能力比赛实施方案制定的主要依据。同时,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强调: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实现类型教育,关键在教师。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的获奖作品作为全国职教教师教学优秀案例,对职教改革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所以,参赛教师应认真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参赛教学作品带动职教改革创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参赛作品是否具备职教类型特点是评委评定作品的重要参考因素。专业课程类参赛作品要做到突出职教类型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参赛内容是否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元育人”、“知行合一”、“德技并修”等特点,是否体现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体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采用了具有职教特性的评价模式,是否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实施了项目式教学,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同时,参赛内容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反映相关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只有参赛作品兼具职教类型特点又符合时代发展特征,才能经得起推敲。
 
  3.备赛的过程是参赛教师对一门课程系统化建设的过程
 
  一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内容定位准确且结构合理的课程,是参赛作品教学设计与实施的重要基础。
 
  2020年比赛方案(征求意见稿)要求参赛作品应为不少于12或16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虽然这只是一门课程的部分内容,但需要在提交的材料中明确这部分内容与其他内容之间的关联,以及整门课程的建设情况。做到这一点,需要参赛教师对所选的课程做系统化建设。
 
  大赛方案还要求: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对接职业标准(规范),关注有关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对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这些具体要求为新时代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发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原则、课程标准、教学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课程建设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所以,备赛教师对参赛内容教学设计、设施的过程,也是对一门课程系统化建设的过程。


 
  4.备赛的过程是参赛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目标之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然需要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而参赛作品是否具备创新性也是评委对参赛作品评定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作品的创新性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不仅可以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资源的研发和利用、教学手段的新颖、教学方法的改进,还可以体现在课程标准产业标准的对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全过程信息数据的采集、考核方式与评价方式的独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的构建、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的创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的组建,除此之外,创新性还可以体现在专业化学习环境的打造、个性化、差异化教学形式的组织与实施,文稿及视频呈现形式的新颖等多个方面。
 
  所以,备赛中,需要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从多个角度对参赛作品进行创新与改进,因此,备赛过程是是参赛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5.备赛的过程是参赛教师不断反思教育本质的过程
 
  “教育”作为一种特别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的特性。教育是修人道,修自然之道,进而涵养人的精神的过程;教育是人与人、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其最终目的是个人的自我实现;教育要顺应人的本性特点,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因材施教,最终使每个人实现个人价值;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的自学能力和应变能力,以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所以,参赛作品不仅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还要体现个性化、差异化教学形式的组织与实施,更有重点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的达成。个人认为,好的教育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是否培养了学生“会学习”的能力。
 
  在不断反思教育本质的基础上,参赛教师应紧密结合教育的时代特点,使教学内容及形式的设计更加符合教育的本质特点。在数字化、互联网时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再像从前一样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我们在对参赛作品设计时,应以信息技术的变革为动力,积极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打造师生终生学习的学习生态。这是当下我们新时代职教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参赛教师在作品中要注意的细节。
 
  6. 备赛的过程是参赛教师践行"三教"改革的过程
 
  “教师”、“教材”、“教法”是贯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关乎职业教育"谁来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这三者的改革发展是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其改革效果将直接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而教学能力比赛是“三教”改革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它与“三教”改革完美联结,促进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所以,参赛教师应在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围绕“三教改革”对参赛作品进行改革与创新。以2019我们团队参赛作品为例,为组建“创新型教学团队”,我跨校联合组队,使团队成员优势互补,以“赋能”团队整体素养;对于课程使用的“教材”,我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组织开展“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建设工作的通知》,以“编选结合”的原则将原授课教材“升级”,并选用了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以推动教材改革;另外,我们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及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积极探索了项目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等,以对传统教学法进行改革。
 
  所以,备赛的过程是参赛教师践行“三教”改革的过程。


 
  7.备赛的过程是参赛教师教学能力全面提升的过程
 
  新赛制下,参赛教师要取得好成绩,不仅需要参赛老师有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同时需要教师具备多方面的教学能力。
 
  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对一门课程的系统化建设能力、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能力、一次课的教学设计能力、一节课的教学实施能力;其次,还要有准确的教学分析能力,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能力、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学考核、评价及教学反思能力,教学文稿的撰写能力、与时俱进的业务能力,以及决赛现场模拟讲课时的展演能力、答辩时灵活自如的应变能力;最后,作品中还要体现教师的教研科研、实践操作、团队协作以及视频录制、形象设计等多方面能力。
 
  所以,全新方案下的教学能力比赛,是对教师(团队)教学能力的全方面考察,也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师只有全面提升教学能力,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满足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才能在大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8.备赛的过程是参赛教师的"工匠精神"提升并践行的过程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教书育人的特殊“工匠”。鲁迅曾说“教师根植于爱”,“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学中,教师如果失去了这个前提和基础,教书育人也就成为了普通的劳作,这样的教育难以达到升华学生灵魂境界的功能。因此,教师要有“爱人”之心,以滋润学生心田,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及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以担当起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健康成长与技能培养者的职责。所以,在“匠心”的指引下,参赛作品的内容与细节呈现都要做精细化设计。
 
  首先,针对作品内容的设计,要求教师从宏观上着眼,以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为出发点结合专业特点思考问题,一方面体现教师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责任担当、高尚品格、宽阔视野,另一方面体现对学生积极意识形态的引领。
 
  其次,作品细节设计与呈现的精细是最后胜出的原因之一。参赛作品文本中字、词、句及标点的准确,教学课件中字号、色彩的舒适,视频拍摄中镜头推拉摇移的到位,专业化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电脑数据线摆放的规整等细节,都需要给予重视。作品中对细节的处理可以体现参赛教师是否具备严谨的态度。
 
  参赛老师要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对待艺术品的完美主义精神对待参赛作品。参赛教师深入打磨一件优秀参赛作品的过程即是参赛教师的“工匠精神”不断提升并践行的过程。
 
  9.备赛的过程是参赛教师不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战胜自我的过程
 
  备赛的过程是漫长、艰辛而充实的。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参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思考,各方面的问题会逐渐显现,在备赛过程中还可能会遇到瓶颈期,导致备赛工作停滞不前,甚至出现放弃的想法。所以,备赛中,需要参赛教师具有战胜自我的超强意志力,只有不断战胜自我,才能一点点提升自我,才能一步步走向赛事的终点。
 
  总之,备赛的过程是参赛教师不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战胜自我的过程。有时,参加一次比赛对教师个人的提升是超乎预期的。


 
  10.备赛的过程是参赛教师不断探索教学的艺术性的过程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教学的艺术性是教师永恒追求的主题。科学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有效的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而艺术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效的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学习,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能获得精神满足和艺术享受。
 
  教学的艺术性是对教学高层次的概括,是教师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它不仅需要教师拥有睿智的智慧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需要教师认真的准备和训练,更需要教师身心情感的融入;教学的艺术性是教师综合教学能力叠加的结果,而这种能力是长期教学实战经验积累的结果。教学只有兼具了科学性、情感性和艺术性,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实现育人及传授知识的终极关怀。
 
  以上是我参加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的几点体会及对教学的一些认识。


 
  二、优秀作品的一般共性分析
 
  近几年,我在工作、备赛之余,参与了一些学校及省市级比赛的评审工作,通过与评委专家和参赛老师深入的交流,结合我个人与教学能力比赛有关的经历,总结了以下几点优秀作品应具备的共性因素,纯属个人认识,仅供备赛的老师们参考。


 
  1.教学设计方案科学严谨、准确到位
 
  教学设计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统筹安排,是教学实施的重要依据。在某种程度上,教学设计方案的质量决定了教学的效率。
 
  教学方案设计要遵循先进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从学习者需求出发,针对不同专业、课程及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进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评价方式、教学步骤及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的各部分内容定位要准确,相互之间有关联。首先,教学“主线”清晰,明确该教学过程是完成什么教学任务的教学活动;其次,教学步骤设计合理,思路清晰、简洁明了、自然流畅;第三,教学内容逻辑关系严密,案例选取典型,内容呈现形象、生动和直观;另外,课前、课中及课尾教学环节过度自然,教学情境(景)创设合理,课程导入精彩、轻松、出奇,直观有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根据课程特点,预判教学过程中生成性问题并制定具体策略,并通过适当的评价方式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一堂好课的教学设计方案是简单明了、自然顺畅、准确到位、形式开放、启发思考的,最重要的是这种方案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效果才是高效的。
 
  2.参赛作品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最新比赛方案的指导思想包括:作品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从2019年评比结果分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展现教师“课程思政”的实施能力,已是获奖作品的共性因素之一。
 
  因此,参赛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积极树立 “专业技能+思政教育”相统一的意识,践行“三全育人”,以推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结合,形成专业教学与思政工作的协同效应,构建“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新机制,以发挥专业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真正实现学生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观目标与党的教育思想的高度统一。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作品中的具体落实,可以体现在教师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专业学识以及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职业精神,体现在弘扬劳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还可以体现在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可持续发展。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等内容的定位,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方位、全过程。
 
  教学中,思政、德育教学内容的融入应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具体应该结合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特点,对每一节课所蕴含的思政、德育、文化、美育等元素做深入梳理,以最大限度发挥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


 
  针对这一点,我们在去年的参赛作品中进行了深入设计;在2019年12月1日教育部职业院校工艺美术专业(群)建设研讨会上,参赛作品被作为优秀“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进行了展播分享。


 
  3. 信息化教学采用新技术新应用,高效助力教学实施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高效应用也是优秀参赛作品的基本因素之一。近年来,我国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使得知识获取方式、教学传授方式以及教和学的关系都因此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也极大的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作品中的高效应用必不可少。
 
  参赛教师应重视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在信息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以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应以充分、必须、够用为基本原则,以够用为度、实用为本、应用为主;除此以外,应侧重考虑信息化教学手段是否与教学有机融合,是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是否有利于解决以往教学中不易解决的“痛点”问题。
 
  4.教学文稿科学、严密、规范,有据可依
 
  参赛作品文稿的质量,是评委对作品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备赛中,提交的四项文稿既是独立的个体,又在相互之间有着密切关联。
 
  在各项文稿的编写中,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格式要规范,内容要全面,且符合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另外,内容要落实有关专业教学标准,且为学校实际使用。
 
  教案是教学活动实施的重要依据,其撰写的质量体现教师的基本素养,所以要对参赛教案做科学严密的设计与编排。教案总体要求内容全面、措辞准确、环节完整、逻辑清晰、板式规范、形象美观。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严密,教学内容是否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教案编写的是否科学、合理、直观有特点,直接影响评委对参赛作品最初的印象。
 
  教学实施报告是提交材料中非常重要的文稿内容之一,也是评委评阅作品时重点查看的内容。教学实施报告是教师是对教学设计思路、组织策略、学习成效及特色创新的概括总结及思考,不是对教学设计内容的堆砌,不是对教学过程的简单罗列;教学实施报告具有理论性、实践性、真实性、针对性、验证性的特点,它的基本内容包含教学整体的设计、实施的结果、教学的特色、总结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反思后的思考,其撰写要有高度、有内容、有梳理、有文采。
 
  在2019年的备赛中,我们团队针教学实施报告内容的编写,反复调整修改了几十次,也请教了多位教学研究型专家,从中受益匪浅。
 
  5.参赛作品艺术性呈现
 
  作品的艺术性呈现,是对参赛作品高标准的要求,可以大大提高观赏者对作品的认可度。其艺术化效果不仅体现在文稿形象的设计上,更主要体现在3-4段教学视频中。
 
  教学实录视频是参赛教师应重点打造的提交材料,是参赛团队综合实力的直观体现,也是评委对参赛教师教学能力判断的直观依据。所以,视频的录制要对音像效果的可视性、通达性、艺术性呈现做精细化设计。良好的视频品质,可以更好的展现教学内容、留下直观的心理感受。用一个长镜头全方位展现十几分钟的教学情景,不仅要求摄像师具备良好的视频录制技能还要求其具备有一定的教学素养。
 
  教学视频要呈现出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要有高质量三位一体的细节展示,需要有镜头推拉摇移、景别特近中全的变化,展现画面中的视听元素要符合人们视听审美规律。另外,录制时尽量追求一种真实的教学呈现,教师、学生真情的投入,适度情绪的呼应,不声张,不做作,自然会给人一种舒适愉悦的心理享受,老师与学生一呼一应间尽显教师的教学魅力。
 
  6.教学内容"以情感人"
 
  作品的“情感性”是参赛作品的生命力所在。教学中教师平铺直叙没有情感的说词,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难以呈现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都无法得到身心的愉悦,也就无法使评委在看到作品时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作品的“情感性”主要体现在课堂浓厚的学习“氛围”中,这种“氛围”具体可以体现在教师授课的激情,学生学习的热情,授课内容的含情,三者的有机衔接,自然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情统一”的基础上,学生用积极的学反馈教师全身心的教,就自然使课堂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这种旺盛的课堂生命力不仅可以感染到老师、学生,也可以感染到评委。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视频中,往往出现较重的“摆拍”感,让人看到很不舒适。最佳的呈现效果应是师生不着痕迹的“真实”再现,因为只有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才能使人有一种舒适愉悦的心理感受。
 
  7.精诚合作的创新型、专业化教学团队
 
  比赛的形式和要求决定了备赛是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它不是一个人的孤军战斗,也不是两个人的相互配合,它需要团队成员的通力合作、相互帮助,同时需要学校的鼎力支持以及专家对作品的把脉指导,作品最后的呈现是集体劳动,集体智慧的结果。
 
  备赛过程中,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很关键,尤其是团队负责老师。备赛中,因繁重的工作或者压力过大,难免有厌倦的时候。所以,有一个理念统一、目标一致、优势互补、团结互助、乐于奉献的团队,对整个备赛过程是极为重要的,至少可以让备赛的过程轻松一些。
 
  总之,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作为一项全国性的竞赛活动,竞争非常激烈。它需要参赛教师具有战胜自我的超强意志力,一次次实现自我突破;需要参赛作品“至广深、入精微”,不仅在内容上应具有知识的广度、内涵的深度,还要在呈现形式上做精微化设计,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同时追求教学的原生态,最终呈现一个形神兼备、张弛有度,体现教学艺术性的参赛作品。
 
  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促进了参赛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提升,它已经成为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以上是我个人的几点体会和对教学的认识,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白培章个人简介:
 
  济南职业学院文化传播与艺术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研究。
 
  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2019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网评成绩各专业综合第一名
 
  2019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第一名
 
  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专业大类最高奖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教学能力培训项目特聘导师
 
  曾担任多省市比赛网评评委,2019年湖南省决赛评委组组长
 
  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两部,参编十三五规划教材两本,省级在线精品课主持人。
 
  2018-2020应邀赴全国各地做教学能力提升讲座30余场,指导参赛教师300余人。2020年应邀做“教学能力提升”专题在线公益讲座10余次,听课教师2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