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栏目 > 智汇职教 >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发展能力探析

2024-02-25 17:40:00 高职观察 武向梅,李梦晗 责任编辑:艾颖
分享到: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再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思路与模式的转变带来了新的变革,如何在协同育人中找准自身定位,成为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一步。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教师的定位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再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思路与模式的转变带来了新的变革,如何在协同育人中找准自身定位,成为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第一步。
 
  (一)立德树人的责任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要求,在明确国家育人责任的同时,从宏观层面指出了育人目标。但要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还要抓住主阵地、主渠道,建设好主力军。
 
  高职院校在育人领域地位突出。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高职(专科)院校达到1522所,占全国高等院校数量的五成,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总值接近1300万人。可见,高职院校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责任方之一,担负着培养德技双修的新型职业青年的育人使命。
 
  专业课教师成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责任人。2021年,全国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数量达到129万人,其中专业课教师占比在八成以上,无论在规模还是在承担的课时总量上,专业课教师在育人方面都占据绝对优势。同时,《纲要》中提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要抓住教师这一“主力军”,抓住课堂这一“主渠道”,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明确强调了专业课教师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责任。
 
  (二)职业道德的示范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在思想认识上形成全员育人共识,也要在专业发展上具备有效的育人能力,直接指明专业课教师在育人方面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育人目标上。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主要是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等,以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国家建设与民族复兴培养合格的现代社会公民为目标,在意识形态教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专业课程以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传授为主要内容,其目标是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自信心与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本专业范围内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课程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育人的重要渠道。
 
  比较之下,专业课教师的育人重点更多集中在职业方面,强调对学生在职业认知、职业精神、职业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因此,专业课教师更应当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职业道德示范人。
 
  (三)大国工匠的培养人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制造业的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放在显著位置。这一战略的实现呼唤大批大国工匠的参与。而现实情况是我国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短缺,《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新材料等重点领域人才缺口超过1900万人,2025年这一缺口数量将增长至3000万人,缺口率接近50%。此外,计算机、电子信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专业领域人才短缺现象更为严重。
 
  面对技术型人才短缺的问题,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是培养大国工匠队伍的关键。从“职教20条”的出台到新职教法的实施,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一再被强调。在此背景下,作为孕育工匠的第一梯队,专业课教师必然承担培养大国工匠的任务。
 
  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发展能力分析
 
  以上所谈到的困境,从意识、思维、行为三个层面指出专业课教师发展能力不足这一核心问题。因此,专业教育要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完成课程思政推进任务,达到“融盐于汤”的育人效果,就需要将重点放在对专业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所应具备发展能力的分析上。通过文献分析与对一线专业课教师的访谈记录的整理,发现从不同层面来看,专业课教师需具备以下发展能力。
 
  (一)意识层面
 
  意识是行为发生的起点,是感性认知的结果。专业课教师需要发展出思政认知能力与角色适应能力,将课程思政的相关要求渗入到专业课教师的意识层面。
 
  1.思政认知能力
 
  思政认知能力是指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与理解能力,这一能力是专业课教师能否对课程思政建设产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思政认知能力包含政治素养、课程思政意识、课程思政教学态度三方面,强调专业课教师需要明晰教育的政治功能,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为国育才、为党育人”,具备基本的政治常识,认同四个意识。此外,还应当树立“传道”“授业”“解惑”并行的课程思政意识,与主动挖掘、开发、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教学态度。
 
  2.角色适应能力
 
  角色适应能力是指适应新时代国家、社会、学校对教师角色新要求的能力。新时代的国情社情学情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专业课教师需要适应这种角色的转换,做好在教育理念、工作环境、工作模式、人际关系等方面做出相应改变的准备。
 
  (二)思维层面
 
  思维是对意识的理性加工,能够更有效的指导实践。从思维层面来看,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专业课教师具备更多、更复杂的能力,才能处理好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品德教育与技术培养之间的关系。
 
  1.数据分析能力
 
  数据分析能力强调专业课教师对课堂反馈数据的分析与使用。要设计好一堂优质的课程思政教学活动,需要专业课教师提前做好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如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反应度、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馈情况等,只有获取这些关键数据信息,并对其中的有效数据进行分析与使用,才能够在设计中兼顾培智、育德、趣味等多种目标,做到精准施教。
 
  2.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能够帮助专业课教师更好实现思政元素与理论、技能教学的融合。在元素挖掘阶段,创新能力能够使其快速找到适合专业教学的思政元素,如学科前沿、社会热点事件、国内外发展趋势等,助推下一步工作。在教学环节设计与开展阶段,具备创新能力能使专业课教师更容易接受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以新颖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大胆实践,从而在显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情境下,引导学生完成学、悟、行。
 
  3.知识迁移能力
 
  迁移是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课程思政建设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同样属于一种新的学习,也需要迁移能力来发挥作用。这一能力的重点在于发现隐性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应用这些联系来解决新的问题。课程思政设计不是将知识点与思政元素一一对应,而是能够在知识点与思政元素之间快速、准确地建立联系,做到一个知识点中蕴含多个思政元素,一个思政元素用来结合多个知识点,真正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会贯通。
 
  4.归纳总结能力
 
  归纳总结是专业课教师所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课程思政“贴标签”“两张皮”问题的出现大多与没有做好归纳总结息息相关。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归纳总结的重点不仅是指专业知识、技能要点等内容,也是指对思政元素发掘、设计、联系、融入等方面的归纳总结,只有做好每一次课程思政教学的归纳总结,才能够形成具有个人特色与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从而更高效地将这种模式应用于新知识点的设计中,整体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5.沟通合作能力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众多人员的参与,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思政育人与技能培养的结合,专业课教师需要拥有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能够与思政工作者、思政教师、学生进行有效沟通,通力合作,最终生产出优质的课程思政产品。
 
  (三)行为层面
 
  专业课教师的行为是课程思政是否能真正进课堂的关键。在拥有意识层面与思维层面能力的前提下,专业课教师还需要拥有卓越的教学实施能力,能够调用自身所储备的政治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等,通过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有效的教学管理,以遵循学生学习规律为原则,灵活选用不同教学模式与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现代化教育技术,对学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对自身给出合理评价。同时,还应根据课堂、课下反馈及时矫正教学中的问题,调整教学节奏,规范教学组织与管理,使课程思政的效果得到最大化发挥。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教师发展能力的培养路径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教师需要具备多种发展能力才能解决现实困境,涉及的问题不仅包括专业课教师队伍,还涵盖高职院校整体思政育人环境、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对专业课教师发展能力的培养应当从高职院校顶层设计出发,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这一主力军,强调教育评价的作用,以赛促教、团队作战,从内外两个方面为专业课教师发展能力的培养保驾护航。
 
  (一)优化机制,整合资源
 
  教育评价中的“五唯”导向与各学科思政育人“割据”状态是制约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型障碍。在“五唯”导向下,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更多与“学历”“职称”“论文”“奖项”“荣誉称号”等紧密联系,而较少关注教育、教学本体,导致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此外,“大思政课”是一门社会大课,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参与形成合力。但现阶段各学科思政育人“割据”的状况使专业课教师的职业技能优势丧失,尤其是丧失了交流过程中互补成长的机会。
 
  以上问题的解决需要高职院校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建设对职业教育育人的重要性,树立整体课程思政观。首先,从顶层设计入手优化自身体制机制,转变“五唯”绩效考评指向,建立自上而下的课程思政建设考核办法,使其成为各系部、各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进课堂的“硬约束”。其次,搭建平台畅通渠道,利用教师沙龙、校内培训、讲座报告、教学示范课等形式,打破课程思政建设“各自为政”局面,鼓励各系部、各学科、各专业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实现课程思政体系共建共享。最后,整合优势资源,组建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组,通过学术研究带动教学实践发展,推动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在机制优化、资源有效整合的环境下,能够帮助专业课教师树立起思政认知能力,加速专业课教师角色适应能力的发展。
 
  (二)思政统领,创新赋能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育人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但要实现两者效果的最大发挥,首先需要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思政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任务,具有旗帜鲜明讲理论的特点。课程思政是对思政课程的补充与完善,需要完成学科和职业教育的相关任务,帮助学生在修炼技能的同时提高德行,配合思政课程任务的实现,达到与其同频共振的效果。因此,专业课教师需要首先明确课程思政的定位,学会与思政理论课教师沟通合作,在思政课程的引领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此外,课程思政作为思政课程的补充与完善,应当与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形式、内容具有明显差别。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在与思政理论课教师沟通合作的基础上,避免简单重复思政课程教学,对思政元素进行消化、吸收,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二次加工,创新形式方法,使其通过隐性方式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
 
  (三)评价先行,导向明晰
 
  评价是教育改革的指挥棒,为改革指明方向。因此,通过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设计,能够为专业课教师发展能力的培养提供明确指导。这一评价体系应当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全面性。既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考察是否通过课程思政教育达到育人效果,也要评价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过程,考察在过程中是否循序渐进的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育人任务;既要评价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融入度,考察他们是否通过积极探索与大胆创新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也要评价思政课教师的贡献度,观察他们是否承担起引领、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责任;既要评价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态度,考评他们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所投入的关注、热情与激情,也要评价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考察他们是否具有意识、思维、行为等多个层面的能力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二是综合性。评价体系设计既要注重对教师基础发展能力的考评,考核专业课教师是否具有课程思政建设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以及这些能力是否均衡,同时又要突出优势与重点,鼓励专业课教师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将学科相关知识融入于课程思政建设之中,如数据分析能力、动力分析能力、逻辑推导能力等等。
 
  三是导向性。评价结果应当直接指向专业课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如将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岗位聘用、职称评审、评奖评优的标准,以此来激发专业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四)以赛促教,划定标准
 
  竞争作为任务驱动的一种形式,能够促使个体实现短时间内的成长,这一原理对于教师同样适用。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提升课程思政发展能力的最好途径是参与各层级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大赛,通过在参赛过程中与自身、与他人的比较而得到提高,因此以赛促教是促进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发展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能发挥驱动作用的大赛为课程思政建设划定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底线标准。底线标准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最基本要求,包括讲透专业知识。课程思政的基点是课程,即专业课程的教学,课程思政要有深度、广度适当的专业知识教学,使学生对所讲授的知识点能听得懂、用的好。每门学科的出现与发展都与国家的建设息息相关,在教授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同时,专业课教师还要有基础的语言表达能力,讲好中国故事,讲活理想信念。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对祖国与职业的热爱,在传递知识与专业、学科发展背景信息的同时,课程思政设计还需落脚在理想信念的培养上,专业课教师要在教学中使学生完成由知识学习向信仰建立的转化。
 
  (五)团队作战,集体备课
 
  团队是由多人组成的成长共同体,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够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实现“1+1>2”的效果。对于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也同样如此,专业课教师可以组成教师团队,通过互相学习来实现能力的共同成长,也可以利用集体备课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提升的同时,使团队成员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团队作战要关注个体差异,合理搭配人员。在团队组建上应注重成员间的差异,如年龄、知识结构、教学风格、性格等。成员之间保持适当差异,使每个成员都承担一定量的课程思政建设任务,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借鉴,实现能力的共同提升。
 
  集体备课需成为制度。集体备课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之间的沟通搭建起桥梁,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将被反复讨论,精心打磨,成为集体智慧的宝贵结晶,也使每位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都能够在能力上有所增强。(节选自《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