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栏目 > 智汇职教 >

入学清华大学六十年

水调歌头/七律

2025-05-04 14:04:26 姜大源
分享到:
六十年,一个甲子的光阴,就这样匆匆逝去;六十年,一个甲子的旅途,又这样徐徐走过;六十年,一个甲子的梦想,也这样款款而来。韶颜虽改心依旧,耄耋归来仍少年!谨以拙词《水调歌头·入学清华六十年感怀》、拙诗《七律·入学清华六十年重逢有感》,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祝五一节快乐!

  作者按:六十年,一个甲子的光阴,就这样匆匆逝去;六十年,一个甲子的旅途,又这样徐徐走过;六十年,一个甲子的梦想,也这样款款而来。韶颜虽改心依旧,耄耋归来仍少年!谨以拙词《水调歌头·入学清华六十年感怀》、拙诗《七律·入学清华六十年重逢有感》,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祝五一节快乐!
 
  入学清华大学六十年
 
  水调歌头/七律
 
  六十年,一个甲子的光阴,就这样匆匆逝去;
 
  六十年,一个甲子的旅途,又这样徐徐走过;
 
  六十年,一个甲子的梦想,也这样款款而来。
 
  从入校,经问道,到毕业,格物致知筑牢人生之基;
 
  从青衿,经职场,到解绶,自强不息铸就精神之魂;
 
  从青葱,经盛年,到白首,厚德载物达成立世之本。
 
  清华园,你是我们锲而不舍的动力;
 
  清华园,你是我们砥砺前行的北斗;
 
  清华园,你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彼岸。
 
  今天,我们回来了:
 
  “回家真好”,一句话激起无限感慨;
 
  今天,我们回来了:
 
  “回家真好”,一句话令人无比激动;
 
  今天,我们回来了:
 
  “回家真好”,一句话引发无穷遐思。
 
  是啊,学友相携情未了,同窗共话意萦牵;
 
  是啊,格致穷理成圭臬,厚德修身循箴言;
 
  是啊,韶颜虽改心依旧,耄耋归来仍少年!


自动控制系〈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1970年届(1965级)入学60周年聚会合影
 
水调歌头·入学清华六十年感怀
姜大源
2025年4月26日
 
  弹指甲子逝,霜华褪青颜。遥忆年少英发,豪气可擎天。谨守言行训诫,奋楫经纶沧海,为学效前贤。纵历十年劫,素愿永昭然。
 
  闻亭钟,荷塘月,断碑垣,任凭路漫途远,念念刻心田。感戴程门恩育,铭记黉宫期许,肝胆荐河山。耄耋犹欣慰,华夏梦方圆。
 
  注        释
 
  弹指甲子逝,霜华褪青颜。遥忆年少英发,豪气可擎天。
 
  1.英发,意为精神饱满、才华焕发的姿态或表现。语出南北朝]·谢朓《王孙游》诗:“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元·岑安卿《三哀诗(其二)高先生师鲁》诗:“慨思英发时,济济整风度。” 明·朱诚泳《读李太白诗》诗:“醉来花下还一呷,遮莫清光照华发。” 明·胡应麟《虔州歌送大中丞江公之南赣》诗:“贾生意气本英发,终军才调何颖脱。” 清·陈维崧《贺新郎·贺李丹壑京闱秋捷》词:“年少真英发。是当年、茶陵相器,邺侯仙骨。”
 
  谨守言行训诫,奋楫经纶沧海,为学效前贤。
 
  2.言行训诫,此处化用清华校风“行胜于言”。作为校风,源自1920届学生捐赠的日晷铭文,体现了清华重实干的精神内核。
 
  3.奋楫,意为奋力划桨。语出三国·诸葛亮《诫子书》:“初心如磐,奋楫笃行。”唐·吕温《傅岩铭》诗:“作霖时和,奋楫川澄。” 宋·释可湘《偈颂一百零九首·今朝五月五》诗:“江心驶来大龙舟,汇聚群雄共奋楫。”
 
  4.经纶,最初指整理丝线,后引申为处理国家大事的能力,进而泛指人的才学、知识和本领。语出宋·石介《偶作》诗:“平生读诗书,胸中贮经纶。”宋·邵雍《履道会饮》诗:“明时缓康济,白昼闲经纶。”宋·周敦颐《题清芬阁》诗:“稍稍窥绪馀,每每露经纶。”宋·王安石《四皓二首·其一》诗:“秦驱九州逃,知力起经纶。”宋·辛弃疾《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元圭尚书》词:“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5.为学,意指做学问;治学。语出春秋《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又见清·彭端淑《为学》文:“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纵历十年劫,素愿永昭然。
 
  6.十年劫,指文革十年。
 
  7.素愿,意为一直以来或平生的愿望,亦指初心。语出唐·刘长卿《早春赠别赵居士还江左·时长卿下第归嵩阳旧居》诗:“素愿徒自勤,清机本难逮。”宋·陆游《古意》诗:“素愿有未伸,五鼎淡无味。”宋·范成大《题磨崖碑》诗:“兹游得遂偿素愿,况有文字古一夔。”宋·刘克庄《发枕峰》诗:“素愿怅未谐,抱惭终此身。”赵希逢《瑞鹧鸪》诗:“只把文章酬素愿,莫贪歌舞阻归程。”元·黄石翁《饭山道院》诗:“临川丞相有素愿,何处独无鱼羹饭。”清·陈石麟《秋吟》诗:“素愿徒自勤,清机本难逮。”
 
  闻亭钟,荷塘月,断碑垣,任凭路漫途远,念念刻心田。
 
  8.断碑,指“水木清华”北山之阴,北校河南畔一座用白色石断柱改制成的纪念碑,是为纪念1926年3月18日惨案中牺牲的韦杰三烈士而建,称之“三一八断碑”。
 
  9.垣,音[yuán 元],矮墙。碑垣突出历史厚重感。
 
  感戴程门恩育,铭记黉宫期许,肝胆荐河山。耄耋犹欣慰,华夏梦方圆。
 
  10.感戴,意为感激、爱戴,感激而拥护。语出宋·铁笔翁《庆长春(寿戴一轩)》曲:“薰风来也,几人感戴翁德。” 元·叶兰《谢施仁政惠伞》诗:“承惠亭亭碧油盖,从今感戴且支持。”明·夏原吉《午日侍宴》诗:“百僚感戴欢何极,拜舞金銮谢圣明。” 明·李昌祺《玉漏迟.送费同知考满之京》词:“多少贫穷感戴章,逢称美倏。” 清·丁寿恺《挽任兰生公》诗:“亿万姓生灵感戴,音容虽渺泽犹存。”
 
  11.程门,化用成语程门立雪,指北宋理学家程颐的讲学之所(伊皋书院),这里借指学问高超的大师。语出宋·李彭《奉酬程子尚》诗:“使君出程门,萧萧发垂素。”元·成廷圭《河图精舍》诗:“且向程门求绝学,吟风弄月有深期。” 明·高敬命《入德门赋》诗:“勤夜立于程门,美龟山之堪仰。”明·郑逑《影赋》诗:“溯伊洛之渊源,欣有得于程门。”清·袁枚《谢女弟子碧梧兰友题随园雅集图·其二》诗:“不怕程门三尺雪,儿家情愿立多时。”
 
  12.黉宫,黉门与泮宫的统称,代指学校。语出宋·江立信《赠儒僧空谷二首》诗:“子衿不复恋黉宫,禅衲惟其老岩屋。” 元·胡布《涂钦文将赴会试》诗:“黉宫擢英彦,诚悫惬舆议。” 明·唐之淳《石鼓诗》诗:“幸今依黉宫,星日照廊庑。” 清·郑用锡《补悼亡作十首 其四》诗:“人愿天从同一笑,黉宫长忆听钟年。”
 
  13.肝胆荐河山,意指以忠诚、勇气和决心为国家做贡献。“荐”为献出的意思。语出隋·佚名《郊庙朝会歌辞方皇乐歌》诗:“神其来思,时歆荐亿。” 唐·权德舆《顺宗至德大安孝皇帝挽歌三首(时充卤簿使)》诗:“荐功期瘗玉,昭俭每捐金。”宋·黄庭坚《送舅氏野夫之宣城二首》诗:“霜林收鸭脚,春网荐琴高。” 宋·晁说之《王性之自扬州迂路相访于海陵荷其意厚非平日》诗:“我不自揆者,荐之三府傍。
 
七律·入学清华六十年聚会感怀
(新韵)
姜大源
2025年4月26日
 
荷帙黉门六秩前,
 
重逢凝睇泪潸然。
 
促膝畅叙青葱事,
 
把袂倾谈皓首缘。
 
格致求真循轨范,

厚德立世守箴言。
 
韶颜虽改心依旧,
 
伞寿归来尚少年。
 
  注        释
 
  荷帙黉门六秩前,
 
  重逢凝睇泪潸然。
 
  1.荷帙,意同负笈。“荷” 有肩负、担负之意,“帙” 指书套,也常代指书籍。“荷帙” 意指学子背负书籍跟随老师学习。语出《魏书·窦瑗传》:“瑗年十七,便荷帙从师,游学十载。”
 
  2.黉门,古代称学校的门,借指学校。语出《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里中那些富家儿郎,一来为他是黉门的贵公子,二来道他经解之才,早晚飞黄腾达,无不争先奉承。” 又见《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必须得个子弟,在黉门出入,方能结交斯文士夫,不受人的欺侮。”《镜花缘》第二七回:“况令郎身入黉门,虽以舌耕为业,若九公刻了此方,焉知令郎不联捷直上” ·汤显祖《还魂记》诗:“黄门旧是黉门客,蓝袍新作紫袍仙。”
 
  3.凝睇,意为目不转睛地看。语出 唐·李商隐《闻歌》诗:“敛笑凝眸意欲歌,高云不动碧嵯峨。”宋·朱庆朝《赤壁观泉》:“渺渺长流自古今,凭高凝眸几回深。”明·郭谏臣《送钱秀才兄弟应试》诗:“乡国凝眸处,都门燕喜时。”明·梁元柱《庚午中秋登燕闱明远楼》诗:“荒烟重摇落,涕泗一凝眸。”明·路迈《浪淘沙·暮春闺思》词:“花柳漫凝眸,谁与同游。”
 
  促膝畅叙青葱事,
 
  把袂倾谈皓首缘。
 
  4.把袂,意为拉住衣袖,表示亲昵。语出南朝促膝畅叙青葱事,把袂倾谈皓首缘。·梁何逊《赠江长史别》诗:“饯道出郊垧,把袂临洲渚。” 唐·刘长卿 《送贾三北游》诗:“把袂相看衣共缁,穷愁只是惜良时。” 宋·晏几道《西江月·南苑垂鞭路冷》词:“南苑垂鞭路冷,西楼把袂人稀。
 
  格致求真循轨范,
 
  厚德立世守箴言。
 
  5.轨范,意为行为所遵循的标准。语出唐·卢士荷帙黉门六秩前,重逢凝睇泪潸然。开《日月如合璧赋》:“示轨范于万代,发文荷帙黉门六秩前,重逢凝睇泪潸然。明于六合。” 明·钟芳《送陈司训之乐会学》诗:“情牵风木烝尝便,道在琴书轨范宜。” 明·广润《遣病》诗:“心王并舍安闲法,魔众皆成轨范师。”
 
  韶颜虽改心依旧,
 
  伞寿归来尚少年。
 
  6.韶颜,意为美好的容貌;比喻青春年少。语出南北朝·鲍照《发后渚》诗:“华志分驰年,韶颜惨惊节。” 唐·蒋防《霍小玉传》:“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
 
  7.伞寿,指八十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80岁高寿的雅称,源自汉字拆解和草书字形的文化解读。草书中“伞”字的竖体结构与数字“八十”的形态高度吻合,这种形似性使该词成为年龄的象征符号。
 
  (文字摘编自百度及豆包、kimi、DS等模型)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