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栏目 > 智汇职教 >

观察 | 孙兴洋:以“101计划”熔铸新时代匠心匠魂

2025-07-18 10:55:28 责任编辑:艾颖
分享到:
中华民族的智慧星河中,“工匠精神”如北斗恒悬。鲁班削木为凤的巧思,墨子机关造物的精微,早已将“匠魂”熔铸于民族血脉。新中国建国之初,“八级工”们以炉火纯青的技艺,撑起了民族工业的脊梁。

  中华民族的智慧星河中,“工匠精神”如北斗恒悬。鲁班削木为凤的巧思,墨子机关造物的精微,早已将“匠魂”熔铸于民族血脉。新中国建国之初,“八级工”们以炉火纯青的技艺,撑起了民族工业的脊梁。面对工业4.0与智能革命的澎湃浪潮,职业教育正经历一场以“101计划”为标志的深刻变革。这场聚焦课程、教材、教师、实践项目四大基础要素的“质量革命”,其核心要义在于以“小切口”牵引教育教学模式“大改革”,目标直指打造职教“新基建”—— “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五金”),旨在熔铸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大国匠魂,让职业教育在教育强国新征程上展现其应有的担当。
 
  “101”计划寓意深远。它象征着从基础着手(二进制),遵循教育基本规律,追求一流品质,传授核心知识。在职教领域,“101计划”绝非本科模式的简单移植,而是紧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类型教育本质,对人才培养根基的系统性重塑。其深刻内涵在于:通过锻造一批高阶性、创新性、具有一定挑战度的一流核心课程(金课),一批反映前沿、中国特色的一流核心教材(金教材),一支德技双馨、专兼结合的一流教师团队(金师),一批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一流实践项目(依托金地),最终服务于高水平专业群(金专)建设,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这“四大要素”如同匠魂熔铸的“四原色”,“五金”目标则是其淬炼而成的璀璨结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要将“101计划”蓝图化为培养大国工匠的生动实践,还需要职教人以“实干”为笔,用心描画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课程教材,筑牢匠艺之基
 
  传统课程体系常囿于学科壁垒,而滞后于产业脉动。“101计划”要求以产业需求为原点,打破壁垒,重构能力本位、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生态。其核心主要体现这样两个方面:
 
  一是课程源于真实场景。要深度借鉴以工作任务为基础的课程开发模式(DACUM)等,由行业专家、骨干教师共同解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提炼核心能力,逆向设计课程模块。摒弃传统的知识灌输方式,强化在真实或高度仿真的工作情境中“做中学”。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携手大疆创新,将无人机研发、制造、运维全链条融入课堂,学生化身“研发先锋”,赢得很高的学生参与率,许多实践课让“教室即车间、教师即师傅”变得十分平常。
 
  二是教材需要多种形态。要告别单纯的静态文本,更多地拥抱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配套信息化资源(MOOC、虚拟仿真)构成的数字化学习网络。关键是以实质性企业项目替代形式化任务,将企业真实工序、标准、规范,深度融入教材之中。同时,要注重知识图谱链接,在项目化重构中揭示碎片化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原理,为学生应对复杂场景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产教熔炉,淬炼匠师之魂
 
  教师是连接产业与课堂的重要枢纽。“101计划”要求师资队伍必须深度融入产业熔炉,实现向“产教融合枢纽”的跃迁。
 
  一是要实现双向赋能、破壁流动。要建立“企业专家工作站”与“教师企业流动站”双轨机制。一方面,柔性引进企业技术骨干(“产业教授”),要求其承担核心课程、主导开发基于真实研发项目的教学案例库;另一方面,刚性要求专业教师每年完成足量企业实践,深度参与技术攻关,并能将案例、专利、课题等相关成果反哺于教学。
 
  二是要推动“双师型”认证与评价。要构建“三级认证+动态评价”体系(初级重技能认证,中级重技术转化,高级重产业创新),并建立涵盖教学设计、工程实践、技术研发等维度的“能力雷达图”,形成“认证-培养-再认证”的螺旋上升通道。
 
  三是要构建创新团队、揭榜攻坚。要推动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组建混编团队,以“揭榜挂帅”承接企业难题。并将攻关过程转化为“模块化课程包”,每个模块都对应真实场景,实现“做中学、学中创”。要建立“教师企业贡献积分制”,将技术服务、标准制定等产业贡献纳入到职称评审过程中,实现“教学成果与产业贡献等值评价”。
 
  三、实践项目,熔铸匠品之韵
 
  产教融合需从“物理捆绑”升华为“化学聚变”,关键是要打造价值共生的实践生态。
 
  一是做到实训即生产。要将实训基地升级为具备真实生产功能的“教学工厂”,亦或成为嵌入企业园区的“实践中心”。比如,山东商业职业学院与海尔共建智慧物流专业群,其实训中心直连日日顺物流园区,学生日均处理订单数千份,数据直通生产系统,实训效能直接转化为企业生产力,并同步锤炼成本、效率与客户意识,推动学生认知从“熟练工”向“职业人”的自发跃迁。
 
  二是实现双导师共育闭环。以企业工程师主导“项目实战”,学校教师负责“理论解构”,学生在真实项目全流程(需求-设计-实施-运维)中接受企业关键绩效指标(KPI)考核。如华为ICT学院模式,就是将工匠精神拆解为“标准化操作”“零缺陷意识”等可量化的指标,在“做中学、评中悟”中植入职业基因的。
 
  三是构建产业学院共同体。即超越“校中厂”物理形态,构建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生态共同体。比如,比亚迪与深圳鹏城技师学院通过“产业学院+企业化”管理,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研发项目,毕业即具备工程师级技能;将企业培训需求嵌入课程,形成“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成果共享”闭环,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成长即创新”的深度绑定,将校企升华为“命运共同体”。
 
  四、质量保障,守护匠造之心
 
  要努力构建“数据驱动、校企协同、动态优化”的智能质量保障体系,开发“职业能力雷达图”,动态追踪学生从“新手”到“专家”的能力成长轨迹,支撑个性化培养。要植入“企业基因”评价机制,校企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将企业满意度、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作为核心指标,破解“校热企冷”,落实“双轨制”评价。同时,利用大数据、AI等技术,实现教学过程精准监测、学习行为智能预警、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推动质量保障从“监控”走向“进化”。
 
  “101计划”以回归教育本真、夯实核心要素的魄力,以打造“五金”新基建的雄心,为熔铸兼具精湛技艺、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大国匠魂、培养“心中有爱、眼中有人、肚中有货、手中有艺”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清晰路径与坚实支撑。职教人只有秉持“实干为要”的精神,在课程教材的基石上精雕细琢,在师资队伍的熔炉中百炼成钢,在实践项目的沃土里共生共长,才能在这场质量革命的淬炼中,让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熠熠生辉,真正支撑起制造强国、教育强国的脊梁。
 
  (孙兴洋系中国开发区协会人力资源服务与产教融合专委会主任、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原校长,洪林系盐城工学院研究员)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