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栏目 > 智汇职教 >

观点 | 孙兴洋:让职教科研回归育人原点

2025-08-01 21:00:45 责任编辑:艾颖
分享到:
十多年前,我从应用型本科高校踏入职业院校大门时,对职教科研曾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十多年来的职教探索与实践,让我深刻地领悟到: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科研支撑的职教改革就是无根的浮萍。

  十多年前,我从应用型本科高校踏入职业院校大门时,对职教科研曾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十多年来的职教探索与实践,让我深刻地领悟到: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科研支撑的职教改革就是无根的浮萍。当前,职业教育科研工作正站在新的历史转折点——面对《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的解决“散、弱、虚”痼疾的时代命题,一场深层次的科研变革已经迫在眉睫。
 
  众所周知,职教科研的深层次困境,其实在于价值坐标的摇摆。当科研沦为职称评聘的“敲门砖”,当成果成为应付考核的“流水线产品”,职业教育便失去了灵魂。部分职业院校的管理者,囿于短期政绩思维,常常将科研资源挪作它用;教师迫于现实压力,又往往选择“短平快”的功利性课题;企业则因信任缺失,仅仅将合作视为争取政策优惠的跳板。这种局面的背后,往往是科研与育人本源的严重断裂。
 
  众所周知,作为高等教育主要任务之一的职教科研,应如普罗米修斯之火,在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育人与生产的交汇处点燃光明,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这就要求我们重建职教科研的价值锚点:
 
  一,科研之根,深植产教融合沃土。
 
  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打造“金专、金课、金师、金教材、金地”的“五金”体系,其生命力正源自于产业土壤。我曾经任职的学校,有段时间也面临毕业生就业困境。通过深入调研后发现,学生就业困境的症结,恰恰就在于专业发展“跟不上”产业转型升级速度、技能习得“跑不过”岗位技术迭代速度。为此,我们重构了人才培养逻辑,以高新区产业需求为坐标,将课堂搬进企业真实场景。在“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实训中心,学生操作着与企业同步的智能化设备;在“新能源电池工艺”课程中,产线工程师现场解析技术痛点。这种“教学场景即生产现场”的实践,正是科研引领下的产教深层次融合。
 
  二,科研之道,在于构建共生逻辑。
 
  职业教育的科研生态,应当是“政行企校研”五维联动的生命共同体。全国开发区职业教育发展联盟主办的《开发区职教发展研究》期刊,积极探索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的路径,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通过长三角三省一市开发区协会的信息共享机制,将张江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和无锡高新区等开发区的产业动态转化为科研选题;邀请多位专家学者解读“市域产教联合体”政策;刊发企业技术攻关案例与教学改革实践......。这种打破围墙的内容生产模式,使期刊成为产教对话的“旋转门”,这正是三年“行动计划”倡导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有效实践。
 
  三,科研之魂,终归于人的成长。
 
  “行动计划”特别强调“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研究”,但技术应用如果偏离了育人初心,只会沦为让人头晕目眩的炫技。我们在推进AI融入教学过程时,要始终警醒:智慧化不是目标,而是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路径。当物流管理专业引入智能调度系统实训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思考算法背后的人文伦理;当机械工程专业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开展复杂装备协同设计实训时,课程重点培养的是对工程安全与社会责任的深刻认知。所有技术赋能最终都指向学生批判性思维与职业精神的塑造——这应是职教科研不可动摇的原点。
 
  诚然,深层次的科研变革需要制度破冰。“行动计划”提出“完善成果转化机制”,直指当前重论文轻应用的弊端。积极探索“三维评价”体系:既看技术方案的创新性,更考核其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效能;既关注教材开发数量,更追踪课程对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效果;既重视课题级别,也评估成果向教学转化的深度。这种“车间里检验成果”的导向,使职教科研能真正成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总之,职教科研的深水区改革,需要一场回归育人原点的价值觉醒。当科研选题源自产业脉搏的跳动,当研究过程成为产教融合的桥梁,当成果评价聚焦人才成长的质量,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兑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庄严承诺。唯有让科研的根系深扎职教沃土,思想的枝叶才能参天而立,为技能型社会的建设撑起一片绿荫。这既是对政策蓝图的践行,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职业教育,更是对教育家精神最本真的诠释——因为所有伟大的教育变革,终将镌刻在学生成长成人的年轮里。
 
  (孙兴洋系中国开发区协会人力资源服务与产教融合专委会主任、教授)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