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栏目 > 智汇职教 >

观察 | 职普融通: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答题”

2025-09-02 16:35:21 孙兴洋、王晓刚 责任编辑:艾颖
分享到: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单独招生章程中多个专业面向本科毕业生开放的信息被《光明日报》(2025年7月25日)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种“本升专”的“逆向流动”,打破了人们对学历提升的传统认知,更折射出职普融通在新时代的现实意义。从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招收本科毕业生,到青岛技师学院开设“大学生技师班”,这些实践生动说明,职普融通不再是教育体系的“补充选项”,而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制造强国建设的“必答题”。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单独招生章程中多个专业面向本科毕业生开放的信息被《光明日报》(2025年7月25日)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种“本升专”的“逆向流动”,打破了人们对学历提升的传统认知,更折射出职普融通在新时代的现实意义。从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招收本科毕业生,到青岛技师学院开设“大学生技师班”,这些实践生动说明,职普融通不再是教育体系的“补充选项”,而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制造强国建设的“必答题”。
 
  一、职普融通的时代内涵:不止于“共享”,更在于“共建”
 
  职普融通的核心要义,在于打破教育类型的“壁垒”,弥合体系内部的“割裂”,实现“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有机统一。它既包含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跨类型融通,也涵盖教育体系内部的深度融合,是“硬件共享”到“软件共建”、“单向流动”到“双向奔赴”的质的跃迁。
 
  从“体系内贯通”看,职业教育绝非单一的技能训练,而是“技能+通识+素养”的综合培育。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岗位对人才的复合能力要求日益提升——中职教育需从“就业导向”转向“升学与就业并重”,高职教育需聚焦“理论扎实+技能精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内部打破技能课与通识课的“两张皮”。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很具代表性,该校在数控技术专业开设“非遗技艺融入实训”课程,学生既掌握精密加工技能,又学习蜀绣纹样设计,实现了“工匠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同频共振;山东某中职学校则构建“基础通识+专业核心+职业拓展”的课程体系,将生涯规划、美育课程融入技能培养全过程,让学生既“懂技术”又“有格局”。
 
  从“跨类型互通”看,职普融通并非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共建协同”的生态重构。过去,不少地方的职普融通停留在“普校用职校实训基地”“职校借普校师资”的浅层共享,缺乏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标准的深度合作。而真正的融通,应当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同频共振”。近期教育研究者们提出的“新职普融通”----职业教育与应用型高等教育融通,就是为进一步打破学历“天花板”,更好解决职业教育“断头路”以及应用型高校生源单一化加剧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从而构建“中职-高职-职业本科-专业硕士”的贯通培养体系,重塑“技能成才”的社会认知。而实际上,中职与普通高中的融合更值得关注。浙江宁波试点“普职交换生”制度,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每年互派数十名学生体验对方课程——普通高中学生走进职业学校实训车间学习3D打印,职业学校学生走进普通高中参与物理实验设计,这种“沉浸式”体验打破了对彼此教育类型的刻板印象,标志着“普职双向流动”已从理念走向现实。
 
  二、职普融通的现实梗阻:破题需解“三重困境”
 
  尽管职普融通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但实践中仍面临“认知偏差、机制缺位、生态薄弱”的三重困境,制约着融通的深度与实效。
 
  认知层面,“重普轻职”的惯性思维仍未根本扭转。受“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影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仍显不足。某调研显示,大多数家长更倾向于让孩子选择普通高中,即便孩子对技术领域兴趣浓厚,也担心“读职校没前途”;部分普通高中对职普融通积极性不高,将其视为“额外负担”,甚至认为“与高考无关”,导致生涯教育、劳动教育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引导学生认识职业教育的价值。
 
  机制层面,“单向融通”与“共建缺位”问题突出。当前职普融通多表现为“职教向普教靠拢”——中职学生渴望通过“专升本”进入普通本科,而普通高中向职业教育的流动则寥寥无几;课程开发上,“各自为战”现象普遍,双创课、美育课与专业课脱节,某职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仅讲授通用理论,未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导致学生“学用脱节”;学分互认、学籍转换机制仍不健全,部分地区虽建立了学分银行,但普职课程学分转换标准模糊,学生跨校流动仍面临“程序繁、门槛高”的难题。
 
  生态层面,“多元协同”的合力尚未形成。职普融通不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还需政府、学校、企业的协同参与。但实践中,政府顶层设计与地方落实存在“温差”,部分地区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与激励政策;企业参与度不足,多数合作停留在“提供实习岗位”,未能深度参与课程开发、人才评价;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评价“各成体系”,普校以升学率为核心,职校以技能大赛为导向,难以形成统一的质量标准。
 
  三、职普融通的实践路径:打好“观念+机制+生态”组合拳
 
  推进职普融通向纵深发展,需立足教育强国建设目标,以观念重塑为先导、机制创新为核心、生态构建为支撑,打出一套精准有效的“组合拳”。
 
  以“观念重塑”破除认知壁垒,培育“普职等值”的文化土壤。一方面,要强化“实践体验”,让职业教育“可见可感”。可借鉴青岛经验,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职业启蒙周”,组织学生走进企业、职校,体验不同职业的工作场景;普通高中可与职业院校共建“生涯教育实践基地”,将职业体验纳入必修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禀赋。另一方面,要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加快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扩大职业本科招生规模,完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让“读职校、成工匠”成为更多学生的主动选择。
 
  以“机制创新”畅通融通堵点,构建“共建共享”制度保障。其一,建立“校校协同”的课程开发机制。鼓励普校与职校组建“课程开发联盟”,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共同设计课程。其二,完善“学生流动”保障机制。推行“弹性学籍”制度,允许学生在普校与职校间依规转换学籍;扩大“普职交换生”规模,将跨校学习经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打破“一入校门定终身”的局限。其三,健全“职教高考”衔接机制,明确普通高中学生报考职业本科的路径,细化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考核标准,让职教高考成为与普通高考并行的“人才选拔通道”。
 
  以“生态构建”凝聚协同合力,打造“多元参与”发展格局。政府强化顶层设计,出台职普融通实施细则,明确财政支持、师资流动、评价激励等政策;学校主动打破“围墙”,普校可设立“职业教育教研室”,职校可引入普校优质师资,推动教师跨校任教、联合教研;企业深度参与,提供实训设备、参与课程设计,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精准对接。
 
  职普融通不是教育类型的“非此即彼”,而是人才培养的“各得其所”;不是学历层次的“高低之分”,而是教育价值的“各有千秋”。从“本升专”的逆向选择,到普高生报考职业本科的主动尝试,职普融通正书写着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图景。唯有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共建协同为路径,才能让职普融通真正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助推器”,为制造强国培育更多“大国工匠”,为每个学生搭建实现人生出彩的“立交桥”。
 
  (孙兴洋,中国开发区协会人力资源服务与产教融合专委会主任、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原校长;王晓刚,上海普陀区中教科产教融合研究院院长)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