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职业发展   成就出彩人生
地方分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栏目 > 智汇职教 >

姜大源:临江仙·悼杨振宁先生/七律·悼志晶

2025-10-29 17:23:19 姜大源
分享到:
世界科学界,失去了一位顶尖的大师——杨振宁先生; 中国职教界,失去了一位著名的专家——于志晶教授; 沉痛之中,凝成词作《临江仙·悼杨振宁先生》,是对科学大师的永远缅怀; 悲恸之中,凝结诗作《七律·悼志晶》,是对职教专家的永恒追思。

  临江仙·悼杨振宁先生
  (外一首)
  七律·悼志晶
 
  世界科学界,失去了一位顶尖的大师——杨振宁先生;
 
  中国职教界,失去了一位著名的专家——于志晶教授;
 
  沉痛之中,凝成词作《临江仙·悼杨振宁先生》,是对科学大师的永远缅怀;
 
  悲恸之中,凝结诗作《七律·悼志晶》,是对职教专家的永恒追思。
 
临江仙·悼杨振宁先生
姜大源
2025年10月18日
 
是日霜天寒意重,巨星黯坠秋空。宁拙持朴立如嵩。胸怀华夏志,成就世间功。
 
缘起清华格物梦,宇称终破鸿蒙。叩开诺奖九州风。归根酬故土,伟绩贯苍穹。


 
  注释:
 
  1.秋空,指秋季的天空,强调其澄澈、高远的特性,而作为文学意象,唐代诗僧齐己五言律诗《秋空》,以“秋空极”“寥泬青”等意象构建空寂清冷的秋日天穹,传递禅思与哲悟。唐·齐己《秋空》:“已觉秋空极,更堪寥泬青。只应容好月,争合有妖星。耿耿高河截,翛翛一雁经。曾于洞庭宿,上下彻心灵。”
 
  2.宁拙持朴,意指杨振宁先生最喜欢的一句格言“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这是他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该格言出自北宋“江西诗派”的重要作家陈师道《后山诗话》。在《后山诗话》中,陈提出“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的诗学主张。这是与北宋“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的观点一脉相承的。后来清代书法家傅山也提出了类似的“四毋”观:“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3.立如嵩,化用短语屹立如嵩,比喻像高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突出坚定性和持久性。

杨振宁先生生平纪念册
(摄于2025年10月24日缅怀室入口)
 
  4.格物,指穷究事物的道理,对事物本质的探究。语出儒家经典《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5.宇称终破鸿蒙,指杨振宁先生与李振道先生于1956年提出并通过吴健雄钴60实验验证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并因此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由于宇称不守恒定律揭示了弱相互作用中微观粒子运动的不对称性,颠覆了物理学对对称性的绝对认知,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定基础,并成为解释宇宙物质-反物质不对称的关键理论。此处“破鸿蒙”原指中国古代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的动作,即打破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象征世界初创或伟大事业的开启。这句诗隐喻对宇宙本质的突破性认知。物理学中,“对称性破不守恒”意为系统在特定条件下自发打破原有对称状态的现象,而这一理论突破可被文学化表述为“破鸿蒙”,象征着对宇宙规律本质的全新理解。 
 
  6.叩开诺奖九州风,九州为中国的别称,这里意指杨振宁和李振道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7.归根酬故土,取意自杨振宁先生在清华大学的住所“归根居”。这是由杨先生本人2003年回国定居时命名的,2004年在山东大学演讲时杨先生又作《归根》诗,其尾联为“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 这都是其归国投身科研和教育的自我写照,寓意“落叶归根”,象征着晚年回归祖国、回归人生起点的精神归宿。

2025年10月24日上午9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杨振宁遗体覆盖五星红旗,安卧于鲜花翠柏中。
 
七律·悼志晶
(新韵)
姜大源
2025年9月28日
 
惊闻噩耗泪沾襟,
 
天妒英才痛我心。
 
廿载访谈萦耳畔,
 
一篇著述见知音。
 
办刊建馆开先路,
 
鼎故革新启后昆。
 
别去再无同把盏,
 
且随翰墨共晨昏。

 
  注释:
 
  1.廿载,意为二十年,源于古代汉字合文形式,由两个“十”组合而成,用于简化书写。廿,音[ niàn 念]。
 
  2.办刊,指中、英文“双语刊”《职业技术教育》杂志。
 
  3.建馆,指创建的《中国职业教育博物馆》。
 
  4.鼎故革新,意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语出先秦《周易·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后世据此典故引申为成语。
 
  5.后昆,后嗣。引申为后代。语出五代·吴越皮光业《屠将军墓词》:“光启前烈,垂裕后昆。” 唐·李隆基《端午》诗:“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唐·徐夤《上卢三拾遗以言见黜》诗:“因思周庙当时诫,金口三缄示后昆。” 宋·苏轼《吊徐德占并引》诗:“死者不可悔,吾将遗后昆。” 宋·苏颂《慈圣光献皇后挽辞》诗:“冀王阴德在高门,南院功名燕后昆。”
 
  6.同把盏,指共同举杯畅饮,表达相聚的欢愉或志同道合的情谊。把盏一词语出唐·高骈《遣兴》诗:“把盏非怜酒,持竿不为鱼。” 宋·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词:“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宋·欧阳修《啼鸟》诗:“春到山城苦寂寞,把盏常恨无娉婷。”
 
  7.翰墨,本意为笔和墨,借指文章书画等,后世泛指文章、书法和中国画。语出唐·杨炯《和郑雠校内省眺瞩思乡怀友》诗:“翰墨三馀隙,关山四望悬。”宋·陆游《读胡基仲旧诗有感》诗:“少日飞腾翰墨场,暮年相见尚昂藏。” 宋·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诗:“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宋·姜夔《送〈朝天续集〉归诚斋》诗:“翰墨场中老斩轮,真能一笔扫千军。”
 
  8.共晨昏,表达人虽别离,时光流转,但清晨到黄昏依然能与共同的翰墨相伴,寓意生命在文化传承中得以永恒的意境。
 
《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讣告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
 
  愿天上人间,共安好

更多>>培训动态
更多>>微博秀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